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ravo Lov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ravo Love. Show all posts





無須為是否進婚姻這個套傷腦筋

之前看過一個舒淇的採訪,她説:“我其實沒太想過要結婚。我覺得失戀其實倒還很正常,可是要是失婚説起來就不那麼好聽。”

隨著女性的經濟地位越來越獨立,結婚的人確實越來越少了。2007年,美國的單身女性已經超過了已婚和保持同居關係的女性的總和。而在歐洲大陸,“結婚只是少數人的選擇”早已成為現實。即便是英國的已婚夫妻,也有高達15%的人是保持LAT (live apart together)的狀態,即:雖然雙方同居一城市,卻各有居所。但他們並不是開放式婚姻─允許對方通姦,而是至少口頭上宣稱彼此忠誠。

很多男人認為,在人類的一切發明中,大概沒有比婚姻更加遭到人類自嘲的事了。自古以來,聰明人對這個題目發了許多機智的議論,説了無數刻簿話。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一個結了婚的男人似乎倘若不調侃一下婚姻的愚蠢,便不能顯示其聰明,假如他竟然讚美婚姻,則簡直是公開暴露他的愚蠢。

讓我們來欣賞幾則俏皮話,放鬆一下被婚姻繃緊的神經!

有位哲人説:“美好的婚姻是由視而不見的妻子和充耳不聞的丈夫組成的。”如果睜開了眼睛,放開了耳朵,看清了對方的真相,知道了對方的所作所為,會怎麼樣呢?有一句西方諺語作了回答:“我們因為不了解而結婚,因為了解而分離!”

什麼時候結婚合適?某位智者説:“年紀輕還不到時候,年紀大已過了時候。”

不要試圖到婚姻中去尋找天堂,斯威夫特會告訴你:“天堂中有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沒有什麼我們卻很清楚─恰恰沒有婚姻!”

拜倫在《唐璜》中寫道:“一切悲劇皆因死亡而結束,一切喜劇皆因婚姻而告終。”儘管如此,他自己還是結了婚,為的是:“我想有個伴兒,可以在一起打打哈欠。”按照尚福爾的説法,戀愛有趣如小説,婚姻無聊如歷史。或許我們可以反駁道:不對,一結婚,喜劇就開場了─小小的口角、和解、嫉妒、求饒、猜疑、解釋,最後一幕則是離婚!

有一個法國人説:“夫妻倆人總是按照他們中比較平庸的一人的水準生活的。”這是挖苦結婚使智者變愚,賢者變俗。

有人向蕭伯納徵求對婚姻的看法,蕭伯納回答:“太太未死,誰能對此説老實話?”

林語棠説他最欣賞家庭中和搖籃旁的女人。他自己在婚姻中好像也是格守婚德的,可是他對婚姻也不免有譏諷。他説,所謂美滿婚姻,不過是夫婦彼此遷就和習慣的結果,就像穿一雙舊鞋,穿久了便變得合腳。無獨有偶,古羅馬一位先生也把婚姻比作鞋子,他離婚了,朋友責問他:“你的太太不貞嗎?不漂亮嗎?不多育嗎?”他指指自己的鞋子答道:“你們誰也説不上它什麼地方夾我的腳!”

世上多嬌妻伴拙夫這一類不般配的婚姻,由此又引出守房不牢的風流故事,希臘神話即有以此為嘲謔的材料。荷馬告訴我們,美神阿弗洛黛蒂被許配給跛足的火神赫準斯托斯,她心中不悅,便大搞婚外戀,有一回丈夫捉姦,當場用捕獸機把她和情夫雙雙夾住,請諸神參觀。你看,神話的幽默真可以與現實媲美!

不論男女,凡希望性生活自由一點兒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總是個束縛。辜鴻銘主張用納妾來補償,遭到兩個美國女子反駁:“男人可以多妾,女人為什麼不可以多夫?”辜鴻銘答道:“你們見過一個茶壺配四隻茶杯,但世上哪有一隻茶杯配四個茶壺的?”這話好像把那兩個美國女子問住了。我倒可以幫她們反擊:“你見過一只湯盆配許多湯匙,但世上哪有一隻湯匙配許多湯盆的?”馬爾克斯小説中的人物説:“一個男人需要兩個妻子,一個用來愛,一個用來釘扣子。”我想女人也不妨説:“一個女人需要兩個丈夫,一個用來愛,一個用來掙錢養家。”

目前,美國夫妻與雙方共同的親子(沒有前一次婚姻的拖油瓶,但並不意味著雙方只是第一次婚姻)組成的所謂經典家庭,還不足25%。在歐洲高福利國家,這個比例更低。所以一夫一妻制的衰落並不是預言,而是早已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實。我們只是沒有勇氣正視它罷了!

一個已經步入婚姻的女同事對我説:“其實別對婚姻抱有什麼,婚姻其實不能給你什麼,只是找了一個伴兒過日子。”不能對婚姻不能報什麼期許,它不是救難所。想要通過婚姻保證你的財産權益?精明的男人大可在房子車子名字上做足文章,自私的男人早就打好了自己的小算盤,就算給他一個婚姻的繩子也是圈不住的!

所以,那些有著用婚姻去套住男人的想法的女孩子們,醒醒吧,婚姻怎麼套得住一個男人呢?婚姻在女人的一生佔有多重的位置,這點對於每個女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女人對於婚姻已經不是那麼依賴了。至少,婚姻已經不是女人的全部了!

格羽分析:未來的歲月裏,不婚、單親、離婚、再婚,這樣的現象會更加普遍。其實結婚也不是那麼重要。有人跟我説,女人不需要婚姻只需要愛。她説的很對,愛才是硬道理!

婚姻只是一個套!你從聖女的套裏跳到了婚姻的套子裏,或者你從這個男人的套子裏跳到另外一個男人的套子裏。所以,完全沒必要為是否進了這個套子而傷腦筋!


幸福在自己心中  不在別人眼中

平淡中的浪漫...    無語中的溫暖...


生命的可能貴在自我實現  生命的欠缺是努力的空間


Love ourselves, appreciate others, live a happy life at ease.


生活體驗,用心品味;當下感動,珍藏銘記;賞心感恩,唯愛永恆!


在無常裡依舊呼吸;在悲傷後依然歡笑!


幸福就是一種美好念波、一種充實感覺、一種豐富滿足,潺潺盈盈注入心靈
我們不一定比別人幸運,但只要比別人具有更容易感受福氣、汲取美好、發現幸福、知足感恩、珍物惜愛的能力,那麼我們就是擁有了人生無價寶藏的心靈富人!




婚姻的保存期限是多久?當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後,童話書上並未交代,「從此」二字代表多長的時間。
我想女生多少會憧憬王子公主的童話奢華夢,想嫁入所謂的豪門,享受物質生活,當然如果雙方真心相愛,又能有較優渥優質的生活條件,這樣的結合將能使家庭的愛與更多親友分享,但若非奠基於真心之愛,而只是為了其它外在因素結合的婚姻,當然就會徒增悲傷痛苦、惋惜遺憾!
婚姻生活是對真愛考驗與學習的最佳場合!唯有彼此心靈上的深層交流,共同體會生命的辛酸及喜悅、價值與真諦,才能激發出真愛所蘊藏的深度與能量!




有些人認識好多年卻覺得很陌生;有些人一見面就像熟悉了幾輩子,這叫做緣份。有些時日悶得發霉;有些大事一夕發生,這叫做天意。




責任就是要自己健康,愛你的人才能健康。責任就是要自己開心,這樣愛你的人才能開心。責任就是當天塌下來的時候,自己的嘴角還是上揚的,這樣愛你的人才能和你一起微笑。



愛情中大部份的東西都不能言傳、被化約成文字,因為那種狀態是「混沌」、是「不穩定」、是「不確定」的。追求真正愛情的人會覺得坊間的「愛情指南」、「愛情小說」無聊,甚至是欺騙。因為兩個人的愛,是無所謂「方法論」、公程式。追求愛情不是答考題,每個動作、句語都包含無限的可能性,而對方的回應亦不是按照圖譜的反射式答案。所以,愛情中的浪漫不是二月十四日送花,那只是履行節日的責任;反而是毫無先兆、亳無準備之下的舉動,令你愛的人感動,甚至是心動。那,才是浪漫的原初意義。








婚姻,是自己的選擇,日子,是自己過的,不用做給別人看!大部份的人都寧願相信,婚姻要靠點「緣分」。聽起來,滿抽象。我倒認為,「緣分」就是很多變數的組合。生命裡,有些變數是我們可以掌握的,例如:自我的學習與成長。有些變數則不能由自己操控,例如:在捷運車廂碰見某個人。

面對婚姻,我們只能盡力去掌握自己能掌握的那一份。至於,不可操控的那一部份,懷抱敬天畏神的謙虛態度,迎接未知的變數吧。只要以正面的心情泰然處之,每個謎底揭曉都有它的意義。

英國詩人及劇作家王爾德對於婚姻有很諷刺的看法,他說:「男人由於寂寞而結婚,女人由於好奇而結婚。最後,雙方都失望。」足以為鑑。

我的看法是:不要因為害怕寂寞,就找人結婚。也不要因為別人過度的關懷,就苦惱自己為什麼還是單身。婚姻,是自己的選擇。日子是自己過的,再甜再苦,都是自己的。不必對別人交代,也不用做給別人看。

如果,一定有一些幸福,是想和所有人分享的,頂多就像 席慕容 女士的詩句:不要因為也許會改變,就不肯說那句美麗的誓言,不要因為也許會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總有一些什麼會留下來的吧!好讓,好讓那些不相識的人也能知道,我曾經怎樣深深地愛過你。

我想,是這些溫柔的詩句,提醒年輕的我們──在相愛時石般珍惜地認真,在分手後千恩萬謝地祝福。擁有愛情的時候,讓雙方都願意追求共同的幸福;失去愛情的時候,把自己活得很好,當作是一種義務。

不論是否走入婚姻,我相信,真情才是心靈唯一的歸宿,才能如皎潔的月光般被記憶。
於是,愛情的滄桑,在時間的流域中成為絕代風華。婚姻,不是唯一的保障。坐三望四年紀的人,如我,念起這些詩句時,總是寬容地忘記歲月的威脅,慶幸自己曾經在徬徨少年時生長在那樣一個有詩的年代。就算幾十年後,依然單身,只要重讀這些詩句,年少的心情便又一頁一頁地翻回來。所有愛過的人、經過的事,都將在經歷的當時感受浪漫、而在過往的以後更覺深刻。

感情的付出怨不得人,沒有輸贏只能奉陪。

這是心痛、心碎的滋味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就因為珍惜情感的關懷永遠住心裡面,有情深有情濃,有心痛有不捨。
懂得被愛是幸福,懂得愛人是快樂。懂得付出是開始,懂得接受是圓滿。
懂得關愛是連繫,懂得感動是真情。懂得把握是智慧,懂得珍惜是長久。
相處時需要包容,相戀時需要真心。爭吵時需要溝通,孤獨時需要人陪。

難過時需要安慰,生氣時需要冷靜。快樂時需要分享,所以真心謝謝你。


文/吳若權

當我碰到一個能分享生命價值觀的女人,而且她也願意嫁給我的時候,就是我的「適婚年齡」! 婚姻,是自己的選擇。日子,是自己過的,不用做給別人看!

當父親正為了大女兒今年要從大學畢業而高興,她卻自動送給父親一項「驚喜」的禮物─她要結婚了,對象是網友,在網路上交往半年,正式約會迄今也有半年,加起來剛好一年。

「她的爸媽說,這個週末可不可以來拜訪您和老媽?」她以極輕的聲調,試探父親的反應。「當然」,父親停頓一下,心裡也想不出個反應的理由,只好勉為其難,「可以啊!」「你真是老糊塗啊!」母親驚叫:「這個意思就是來提親耶!你真的今年就要把女兒嫁掉啦?」
「是這樣嗎?」父親好像真的弄不清對方家長的來意,「你這麼年輕就想結婚,會不會太早?」「對嘛!現代人普遍都比較晚婚,沒有人那麼早結婚。」母親附和。「只要我想結婚,任何年紀都適合結婚。」她的堅持,讓父母嚇一跳。
「可是你們才認識一年。」父親疑慮地說。
「那麼,請問您,認識幾年才適合結婚?」她反問,「您和老媽是認識多久結婚?」
「我們那個年代,跟妳不一樣。」母親說。「那就對囉!我也跟你們不一樣。」

不久之後,她結婚了。人生還長,婚姻不是幸福唯一的終點,過程比較重要。我不知道她的決定,是不是對的。

至少,她現在過得很幸福,對愛情而言,過程中的幸福,可能比結果對不對還重要。

生理成熟,不見得就適合結婚;心態上的準備,也不可忽略另一個例子,恰好相反。

一位男性朋友,在二十七歲那年失戀之後,直到過了所謂的「適婚年齡」,還是沒有碰到心儀的對象,現在他已經四十歲了,對婚姻仍殷殷盼望。
「我覺得我真正的『適婚年齡』還沒到。」他對我說。
我很佩服他的勇敢,或者應該說是智慧。不管面對多少親友的壓力,都能處之泰然。
「什麼時候才是你的『適婚年齡』?」我請教他的意見。
「就是當我碰到一個能分享生命價值觀的女人,而且她也願意嫁給我的時候,就是我的『適婚年齡』。」

傳統觀念講的「適婚年齡」,比較偏重從生理上或經濟上來解釋。精神層面的「適婚年齡」,現在才開始有人拿出來說。

生理成熟、經濟獨立,不見得就已經到了適合結婚的地步。心態上的準備,也不可忽略。從精神、心靈的層面看「適婚年齡」,個別性的差異就很明顯了。有的人二十幾歲就已經想清楚了;有些人則到了四十幾歲還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明瞭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之後,還要遇見一位能接受這種價值觀的人,並且願意結婚,成為「靈魂伴侶」。當一切遇合都自然而然地發生了,那一年就是「適婚年齡」。



文/吳若權

如果,把感情經驗局限在網路,他們兩人的相遇,都算是初戀。

儘管,各自在真實的人生裡,都有次數不等的戀愛發生。

但第一次透過交友網站認識彼此,虛擬世界的石光電閃煙花,燦爛得不同於以往的人間燈火闌珊。

每天晚上透過聊天室,兩個人情話綿綿,非常投契。

幾乎認定彼此就是對方的最愛了,就在要正式約會的前一個晚上,他們聊起了各自的特徵,話題延伸到一般交友的狀況時,赫然發現她過去交往過一個曾經辜負她的男友,竟是他目前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男人之間談起這些過往的情事,難免有幾分誇大,即使她解釋說:「我和他也只是透過朋友介紹,有過幾面之緣而已。」

他都比較傾向相信男性友人提到他們兩個人曾經有的激情,心裡有些疙瘩。 

正因為世界很大、很遼闊,更顯得相逢的機緣那麼微渺。

情何以堪,他在網路上最愛的她,卻曾經和他最要好的朋友交往過。

這種心態非常複雜,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愛情與友誼之間抉擇的為難,骨子裡卻有男人自尊上的顏面問題。

而這時候被犧牲的,常常是那個無辜的女子。

於是,他們暫時取消了正式約見面的晚餐。

他說:「讓我冷靜幾天,想一想。」

愛情,無疾而終地結束在男人的猶豫不決裡。

她獨自一人去看了韓片《春去春又回》,劇情描述一個男子自小出家、年輕時私自逃出寺院還俗結婚,殺妻之後坐牢,最後回到寺院的過程。

電影以四季影像的手法,暗諭人生的輪迴。

電影映畢,燈光亮起。她回到真實的人生,反省這一場聚散匆匆的網路戀情,百感交集。 

原來,每一個人都是佛陀。

相逢,只是為了幫助對方,渡到彼岸。

分手,只是因為功成身退,無關於相愛的時間有多麼長、或多麼短。




文提供/吳若權

男女關係中,男人經常摸不透女人的心思和情緒,而女人總是被動地要男人變得體貼善解人意,這樣的相處容易產生男人搞 不懂狀況,女人氣得半死,其實女人,只要看見對方誠意夠了,不妨多多加以調教。不管是生活溝通、或性愛技巧,都可以適度地向對方表達妳真正的需要,二個人 的幸福才能長久。

和朋友聚餐,比約定的時間遲了一些回來。進門的時候,他並沒有發現她的神情有異狀。「吃飽了沒有?」帶點醉意的他,溫和地詢問。
沒想到得到的回應竟是她的大發雷霆──「吃飽了沒有,你真的想關心嗎?和你住在一起以後,你真正關心過我的死活?」
「我今天和朋友聚會,不是事先都跟妳講過嗎?」他的確提前徵得她的同意。
「事先講過,事先講過就可以殺人放火啊?」她滿眼都是血絲,雙瞳發出怒火,語氣卻像哀鳴,「你根本就不尊重我!」
「小姐,妳哪裡不對勁兒,我踩到妳的地雷了?」
「我吃飽飯沒事做,才會在家裡埋地雷。」她關掉電視,一個人往臥室走進去,猛然甩了門,不再理會他。
累積了 X次吵架的經驗,他知道這時候不能衝進去,否則兩個人會愈吵愈兇。他了解自己也是脾氣不好的男人,兩個人正面衝突,將一發不可收拾。不如等過一陣子,雙方冷靜後再溝通。

【負面的情緒若沒有發洩;就會產生很可怕的破壞力】

他獨坐客廳,努力檢討,到底什麼事情讓她發這麼大的脾氣。在一起幾年了,他始終摸不清楚她情緒的地雷埋藏在哪裡?平時溫順的她,竟然幾乎每隔一段期間,就會爆發很難處理的壞脾氣。甚至,有些不可理喻。
正當百思不解的時候,她竟然氣呼呼地提著行李,離開了他們兩人共築的愛巢。留下手足無措的他,困惑地想著:「有那麼嚴重嗎?跟朋友吃頓飯,比較晚回來而已!」
過了幾天,他終於在她的好朋友那裡找到她,為表現男人的君子風度,他主動要求要接她回來。她誠懇地和他溝通,她對這段感情的耐性,已經到了可以容忍的極限。她認為,他太粗心,常常獨斷獨行,很少留意她內心的感受。
他要求舉例,好讓自己有機會改過。她卻堅持不說:「沒什麼好講的,都過去了,我也不想提。」她說的也是事實,不過若要一一舉例,可能也很難,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說穿了,負面的情緒,若沒有發洩的出口,就會成為一種累積,進而產生很可怕的破壞力。就拿和朋友聚會遲歸這件事來說吧!他上個星期才忘了她的生日,又推託說忙得沒有時間幫她補過,朋友找他吃飯,竟然就撥得出時間,加上他曾答應不再聚會時喝酒,卻又沒有信守承諾……
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從外人眼裡看來,還真是微不足道,但是,若在一個平常溫順的女子心底不斷囤積負面的熱量,一旦達到情緒的沸點,勢必義無反顧地離去,表現十分堅決的態度。

【男人對待女人,最好像煮粥:一邊加熱、還不忘一邊攪拌】

男性常常忽略:女人是一種有沸點的動物。男性最好不要用條理分明的思考邏輯,想要列出各種可能的因素,加以個個擊破、或一一安撫。那是沒用的!!
只要男人願意花點心思,弄清楚她的沸點在哪一個刻度,就不會讓熱水滾出燙傷兩個人的感情。男人對待女性的感情,最好像煮粥,一邊加熱、還不忘一邊攪拌,要細心、耐心、並且持之以恆。否則,兩個人的相處,就會如同煮開時會鳴笛的水壺,每天叫個不停。
在性愛方面,女人的沸點更是幸福的指標。男人花在前戲上面的心血,才是女性給分的關鍵。唯有全面體貼的鋪陳,才能有真正的波濤壯闊。
奉勸女性朋友,只要看見對方誠意夠了,不妨多多加以調教。不管是生活的溝通、或性愛的技巧,都可以 適度地向對方表達妳真正的需要。他忘了妳的生日,罰他加倍補償。他破戒喝酒,索賠名牌皮包一只。他體位不對,教他往左邊用力一點。別在他面前裝賢慧說: 「沒關係!」心底卻氣得讓自己老了好幾歲,划不來嘛!!
總之,不必埋地雷,也別當悶葫蘆。練習有話好說,幸福才能長久。


王文華

爸爸的信

爸爸過世十年了。每年父親節,我會再看一遍他當年寫給我的信。


他還在時,我倒沒有看得這麼仔細。嫌信的內容八股,覺得自己很聰明,這些事還要他來說?


十年後,我發現自己並不聰明,而且我也正慢慢變得跟爸爸一樣八股。


我爸是軍人,從小苦到大,信仰忠孝節義,一輩子報效國家和家庭。我是MBA,從小沒吃過苦,信仰資本主義,一輩子報效的除了自己還是自己。


為什麼我會變得跟他一樣呢?



嘮叨生活小事


爸爸給我的信,有兩個主題。一是關心我生活的小事,另一是跟我講人生的大道理。


當年我剛去美國念MBA時,爸爸寫信來:


今後在日常生活上應注意的事項再相勉如次:


一、開車上路前:


1 先檢查汽油與水箱是否夠?(引擎發動後千萬勿打開水箱蓋,因水箱內水已達沸點一百度會傷及人體) …


二、飲食方面:


1. 少冷飲與生食 …


三、衣著方面:


1. 要保暖勿受涼感冒,保健衛生第一。


當時我一笑置之。我是25歲的大人了,還會不知道「不要受涼感冒」嗎?我置之不理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下一封信,一定會再說一次。


比如說,這封信的第七點,爸爸說「盡量避免一個人外出,萬勿涉足任何風化區」。我的學校在一個偏僻的小鎮,想去風化區都還不知道在哪裡。但爸爸似乎對我面 對色情的抵抗力頗為質疑。念完第一年的暑假我去洛杉磯實習,畢業後我去紐約工作,他都再度叮嚀不可去風化區!畢業兩年後我到日本工作,招待客戶去了風化 區。也許是爸爸的信發揮威力,除了喝了一杯冰紅茶,我還真的什麼都沒做。


像大部分的孩子,我對於爸爸嘮叨生活小事,本能覺得很煩。但這十年來重看這些信,我突然可以了解到他為什麼要嘮叨這些小事。因為,他不知道要跟我談什麼大事。


像大部分的孩子,我不常告訴爸爸我在幹嘛。比如說在學校學了什麼、交了哪些朋友、認識了哪個女孩、工作碰到什麼委屈。不說的原因,是覺得爸媽不懂,或是怕他們擔心、干涉、囉嗦。很多爸媽問子女好不好,子女的回答都是有一句沒一句,同時忙著上網或玩手機。


爸爸對我的大事所知有限,只好關心小事。我猜他也不想如此,但這些小事是我們僅有的話題。這,是誰造成的呢?

別擔心錢

子女對爸媽再怎麼冷淡,爸媽對子女還是很忠心。我念MBA的昂貴學費,全是爸媽畢生積蓄。念書那兩年,就像在台灣長大那二十多年,從沒缺過錢,而我覺那是理所當然。重看爸爸的信,發現這一段:


等我下個月領到這半年的退休俸後,立法把錢匯給你。對於用錢,不論在任何時期都本著「該用則用,當省則省」的原則。


這一段如此平凡,以致於第一次看時根本沒意識到:原來爸爸已經把他的老本,全供我念書了!而當時我只覺得本該如此。


當時我是接收者,不知天高地厚。後來,當我在愛情、工作上變成付出者,才知道一切看似「理所當然、本該如此」的事情,背後有多少犧牲。只不過當我們是接收者時,我們毫無感覺。當我們是付出者時,才會計較回報。

人生大道理

爸爸沒計較回報,他唯一期待我的,是發揮潛力。不管我成功失敗、上場下場,他永遠是最看好我的教練。


所以爸爸在信中常講人生大道理,並且都會引用古人的句子來加強份量。在洛杉磯實習時,爸爸的期待比老闆還大:


在新大陸先求「立足」,再求「發展」。拿人一分錢,替人做十分事。如果你在實習期間表現良好,日後公司也會正式借重你、網羅你,所謂「皇天不負苦心人」。


在洛杉磯期間我想盡辦法要到電影公司做事,爸爸看我辛苦地想進入這個不穩定的行業,柔性地勸阻:


自從錄影帶娛樂興起後,世界電影行業日趨不振。美國影城與當年「八大公司」早已風光難再,若要投身此種行業,將倍感辛苦。


當年,我只挑剔爸爸的邏輯,錄影帶的前身不就是電影嗎?如今,我看出他的用心。他年輕時很喜歡看電影,卻不鼓勵我進這行,因為他不忍心看我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30歲那年,我在美國金融機構上班,爸爸來信與我「互勉之」:


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知識。你有多深的知識,就有多大的力量。讓我們繼續努力,繼續來分享彼此的學習吧!


沒想到他不僅是我的教練,也是我的隊友。

窮爸爸與富爸爸

爸爸很窮,走了後沒留下什麼。但他也很富有,因為他其實留下了一切。他把一生當軍人的微薄待遇,全部花在我和我哥哥的教育上。我繼承了「萬貫家財」,那就是我的教育和價值觀。這財富不用繳稅、不必爭家產、而且一輩子用不完。


這些價值觀,小到「少吃冷飲與生食」,大到「拿人一分錢,替人做十分事」,乍聽都顯八股。但它們之所以八股,也許正因為它們是對的。我們之所以不喜歡聽,也許只是因為我們做不到。


畢竟,愛,不就是最老的八股嗎?


我受過最好的教育,看過最好的公司,但我發現自己也慢慢變成冬烘先生,並且以此為榮。我會對媽媽說:「看著路,小心車。」也會同事說:「早點睡、多休 息。」難到我沒有更高的期望?更有趣的話題?我有,但我選擇這些最平實的主題和話語。因為我和當年我爸爸,以及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一樣,知道這些平凡小事, 才是最恆久、最重要的價值。


當世界變得八卦,我變得八股。當爸爸走了十年,我變成了他。父親節快樂!我獻給爸爸、自己,和天底下所有用最樸實的方式,愛他們孩子的父母親。


* 2010-08-21
* 中國時報
* 邱俐穎/台北報導

牙齒矯正前因為說話ㄈ、ㄏ不分,鬧了不少笑話的林逸潔,才戴上牙套兩個月,讓她口齒清晰不少;柔道比賽常勝軍的莊琇茹,過去一口亂牙讓她不敢輕易開口笑,但現在戴上牙套,柔道比賽也不怕脫落。他們的牙套都沒花父母一毛錢,只要一年做滿志工服務卅小時!

國民健康局統計,五成五的兒童及青少年有齒顎矯正的需求,牙齒咬合不正,除了容易造成蛀牙、牙周病,發音不正確「漏風」也常造成人際障礙。但牙齒矯正所費不貲,八到十五萬不等的花費,往往讓中低收入的家庭無法負擔。

出身清寒弱勢家庭的琇茹跟逸潔就是這樣的例子,但去年透過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的弱勢兒童矯正專案,讓天方夜譚的牙齒矯正夢想真的實現了!

齒顎矯正學會去年推動至今已,經有五十六名弱勢兒童正在接受矯正。今年更釋出一百廿個名額,其中原住民及孤兒院童各保障十個名額,只要通過資格審查,就全額補助。

第一個受惠兒童的莊琇茹就開心地說:「很高興可以矯正牙齒,因為之前牙齒咬合不正,都不敢笑太開,就怕牙齒被看到。」因為考量琇茹練習柔道常會碰撞,學會邱宏正醫師就特別訂製卅七副透明的隱形牙套,一開始很怕牙套會脫落,不過戴上牙套後琇茹興奮地說「好險真的很緊,而且完全看不出來!」

不只是琇茹,從小常因說話咬字不清鬧過不少笑話的林逸潔也表示,「一開始聽到免費的牙齒矯正,一度懷疑是詐騙集團」,因為申請有年齡限制,去年趕忙在十八歲生日前提出申請,剛裝上牙套兩個月,就感覺說話標準不少,讓她很期待開學後跟同學見面。

不過接受這麼好的福利,唯一條件就是一年做滿志工服務卅小時,擅長柔道的琇茹,就定期到孤兒院教院童基礎防身術。學會理事長洪清暉表示,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希望參與牙齒矯正的孩子們能懂得回饋周遭需要幫助的人。相關資料及申請流程,可上學會網站http://www.tao.org.tw/,或電02-27025499。




另一首Le Roi Soleil的主打歌~
Je fais de toi mon essentiel (讓你成為我的摯愛)


這首歌是Emmanuel Moire唱的,
是一首很浪漫美麗的歌曲,
我比較喜歡Live版的!
在Live版裡面,
Emmanuel整個超深情的啦!
順便把歌曲之前的對話也放上來~






路易:
瑪麗,我聽說了你傷心難過,
還有你為我落下的眼淚。
我從心底深深地感激你。

瑪麗:
陛下,我每一天、每一分鐘、
每一秒鐘都在祈禱您能夠醒過來。

路易:
哦,我體貼的朋友,能再見到你這感覺真好!

瑪麗:
哦,陛下,您有一點愛上我了?……您愛我!

路易:
我發誓,我再也不會離開你了。

瑪麗:
但是王后--您的母親,還有紅衣主教……他們是不會同意的。

路易:
瑪麗,連病痛都不能將我們分開,別人就更不能了。
我是國王,我有自由去愛任何我想愛的人。

瑪麗:
哦,路易……
如果你不是國王,一切都就不會那麼複雜了。


Je sais ton amour 我瞭解你的愛戀
Je sais l'eau versée sur mon corps 我感到身體中湧動的愛潮
Sentir son cou jour après jour 日日感受它的逆動
J'ai remonté les tourments pour m'approcher encore 為了與你靠近我痛徹心扉
J'ai ton désir ancré sur le mien 我將你的心願紮根於我的心中
J'ai ton désir ancré à mes chevilles 我將你的心願鐫刻進我的骨髓
Viens, rien ne nous retient à rien 來吧,沒有什麼能將我們束縛
Tout ne tient qu'a nous 命運掌握在我們手中

Je fais de toi mon essentiel 你成為我的摯愛
Tu me fais naître parmi les hommes 茫茫人海之中你讓我重獲新生
Je fais de toi mon essentiel 你成為我的摯愛
Celle que j'aimerais plus que personne 我珍視你勝過一切
Si tu veux qu'on s'apprenne 只要你願我們相知
Si tu veux qu'on s'apprenne 只要你願我們相知

Tu sais mon amour 你瞭解我的愛戀
Tu sais les mots sous mes silences 你瞭解我沉默之下的愛語
Ceux qu'ils avouent, couvrent et découvrent 表白過的,掩藏著的抑或被發覺的
J'ai à t'offrir des croyances 我願將信仰奉獻於你
Pour conjurer l'absence 為了避免與你分離
J'ai l'avenir gravé dans ta main 我的未來已刻在你的掌心
J'ai l'avenir tracé comme tu l'écris 我的未來如經你親手描繪
Tiens, rien ne nous emmènes plus loin 你看,沒有什麼能讓我們分離
Qu'un geste qui revient 無論怎樣我都會回到你身邊

Je fais de toi mon essentiel 你成為我的摯愛
Tu me fais naître parmi les hommes 茫茫人海之中你讓我重獲新生
Je fais de toi mon essentiel 你成為我的摯愛
Celle que j'aimerais plus que personne 我珍視你勝過一切
Si tu veux qu'on s'apprenne 只要你願我們相知
Si tu veux qu'on s'apprenne 只要你願我們相知
Si tu veux qu'on s'apprenne... 只要你願我們相知

Je ferai de toi mon essentiel 你成為我的摯愛
Mon essentiel 我的摯愛
Si tu veux qu'on s'apprenne 只要你願我們相知
Qu'on s'appartienne 願我們相知




胡適和江冬秀的婚姻是獵奇胡適生平的人的最大關注點。早在胡適的那個年代就有人嘲笑新潮的胡博士喜歡小腳。就對待自己的婚姻而言,和魯迅相比,胡適只是承受著,並沒有反抗。但是,胡適和韋蓮司一段似友似愛的感情,卻是探求這位宗師內心最深處的門鑰匙。

韋蓮司的知名度和胡適比起來簡直天差地別,她只是美國一個極普通的只有十萬冊藏書的圖書館的管理員,並且在這個職位上幹了二十二年。究根尋底,她和胡適的關係只是康奈爾大學的同學而已,但是她注定要被記錄在遙遠中國的近現代史上,不僅僅因為胡適,也因為那一段五十年不改的情緣。

魯迅在迎娶朱安時,抱怨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禮物,我只能好好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而胡適同樣面對“母親的禮物”卻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胡適在寫給韋蓮司的信中說,“I have a very very good mother to whom I owe everything.”(胡適1914年11月2日致韋蓮司)所以“吾之就此婚事,全為吾母起見,故從不曾挑剔為難,……若不為此,吾決不就此婚。”(胡適1918年5月2日致胡近仁)

胡適的一時謙忍,韋蓮司付出了一生。他們在康奈爾大學裡相遇,於是彼此傾慕,胡適和韋蓮司的交往,平平淡淡,默默的散發出愛的味道。沒有海誓山盟,甚至連一句露骨的情話都沒有,他們“行月光中”(胡適《胡適留學日記‧1914年11月3日》)或者“循赫貞河濱行”(胡適《胡適留學日記‧1915年2月14日》),胡適為韋蓮司的母親拘管韋蓮司而義正詞嚴的寫信為韋蓮司爭取更多的自由,除此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他們相戀過的痕跡,甚至胡適還有意把他們的關係僅限于朋友。但是這卻不礙我們發現這段永遠暗藏在胡適婚姻下或者另一段愛戀的背後。

胡適給韋蓮司的信裡,曾“商量定,掠地雙飛”用鳥喻人,但話鋒一轉卻變成了“何須待,銷魂杜宇,勸我不如歸。”的一派哀怨,胡適始終沒有違背他的母親。1915年10月,胡適寄詞韋蓮司《相思》,1916年胡適搬進了韋蓮司原來的住宅,那這里他寫下了中國第一首新詩《蝴蝶》,若干年後,胡適回憶起這首詩時說,“我……感觸 到一種寂寞的難受。”(胡適《四十自述》),周質平先生概括說,“胡適雖初嘗了戀愛的滋味,卻也刻意的維持住了一定的矜持。”(周質平《胡適與韋蓮司》)胡適如約履行了他認為“不可毀”“不當毀”“不必毀”的婚約,他對江冬秀的不通文墨感到失望,從此韋蓮司成為了胡適一切訴說的對象。他的婚姻,他的白話文運動,他的寂寞,他的痛苦一切的一切,胡適都坦白的告訴韋蓮司,並熱烈的期待回應。

1927年胡適匆匆造訪美國,再和韋蓮司短暫相晤後便離開了,之後他寫了一張明信片給韋,上面說,“這張明信片到達綺色佳時,我已到了太平洋岸。然而整個大陸也阻擋不了我對綺色佳的魂牽夢縈。”不知道,夕陽西下時,韋蓮司接到這封“老朋友”寄來的明信片,上面的文字會讓她如何反應。

4月5日,韋蓮司致胡適“我不會寫任何東西是對你妻子不忠實或不體貼的。……把你看作是我少有的一個好朋友,這並非對她的不忠。……你們同是不合理制度的犧牲品。”寫下這 些文字,她的心裡如何複雜!第二天,韋蓮司再一次鋪開信紙,在這封信裡她說,“讓你走,是如此艱難,老友─但是你留下來也不會有好的結局。”(韋蓮司1927年4月6日 韋蓮司致胡適)多少無奈,又如何言表。

1933年,胡適再一次造訪北美大陸。一封信致韋蓮司後,韋蓮司連複了三封長信。胡適抱怨在美國的忙碌和疲乏,韋蓮司小心翼翼的告訴胡適怎麼才能到達綺色佳,最後她說,她深知胡適的忙碌,因此她對胡適的來訪“to expect nothing!”我很難想像韋蓮司此刻的心情,是寬容、是理解,但為什麼會包含那麼多的心酸!韋蓮司告訴胡適,“你的來訪,對我而言,有如飢者之于食,而對你,則能留下一些寧靜的回憶。是值得來得。”

終於,胡適來到了綺色佳。他們的重逢是件美妙的事情。在胡適離開後,韋蓮司給胡適的信中說,“But I love you as never thought it possible to do, in fact, Hu Shih, there seems waiting such a richness to explore that I feel another life is due us to give us time. How stupid I have been! Admiring you beyond all men,…… Having learned as I told you, that (sometimes crossed out) an unscalable stone wall, if one ceases beat against it and look determinedly elsewhere, will sometimes suddenly crumble and disappear, I have averted my eyes from the time and space that looms between us. ”(韋蓮司1933年9月27日致胡適)

在9月25日的信裡,重逢後的韋蓮司說出了遲到二十年的話,在給胡適的信裡,她說,“胡適,我愛你!我不喜歡悄悄說,……你應該愛我,有時,你的愛就像陽光中的空氣圍繞著我的思想,見不到蹤影,但我必須相信它的存在。我們如何公諸於世,而不引起別人厭惡?要是我們真能完全生活在一起,我們會像兩條溪流,共同奔向一個山谷。”

胡適的回應沒能找到,但胡適在之後一首詩中寫到,“應念貞赫江上,有個同心朋友,相望尚依然。”朋友,他的原稿是“伴侶”。不能相濡以沫,只能相望。胡適和韋蓮司,一望一生。

胡適後來出任美國大使,韋蓮司給予了胡適足夠的鼓勵。胡適在韋蓮司生日送給了韋蓮司三塊刺繡,韋蓮司撫摸著這些刺繡,她說,她感到了胡適的愛。1946年胡適離任,他在巴拿馬運河上寫信給韋蓮司,交代了自己的情況,在結尾胡適說,“我會從中國寫信給你。懷著愛,一如既往。”

1958年,韋蓮司在江冬秀生日之前準備了份禮物,煞費苦心的在一套銀制餐具上鐫刻下中文的“冬秀”,事後她回憶了那個刻字的工藝人的神態,“他從來沒有刻過中文!”

1962年,胡適在台病逝。韋蓮司把一生的積蓄捐出來作為胡適著作的出版和翻譯,雖然只有數千美元。

1971年,韋蓮司在遠離故土的巴貝多逝世,這是她遠離回憶的唯一方法。

他和她的愛情,淡然的像友誼一樣,純潔的讓人無法置信。五十年前,當胡適遇上韋蓮司,便注定了之後五十年要發生的事情。那是五十年的隔洋相望。

「讓你走,是如此的艱難,老友─但是你留下來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生命中充滿了離合聚散,在離合與聚散之間,我們工作。」1927年4月6號,韋蓮司致胡適。

這是「胡適與韋蓮司」一書中的一段文字,在胡適與韋蓮司分開十年後重逢,情感豐沛的韋蓮司寫下了這段話,韋蓮司在認清現實後,認為理想化一個不存在的夢境只是逃避,更重要的是面對真實的生活,在看似了悟的話語中,其實隱藏著深深的無奈與心酸。


「胡適與韋蓮司」一書是以胡、韋兩人的通信架構出整本書的大綱與內容,在這本書中最令人側目的是,胡、韋兩人將愛情昇華為友情的可貴,就好像胡適 在其信件中指出他與韋蓮司交往獲益之多而寫下「唯有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過的思想才能真正算是自己的思想,我相信思想上的互相啟發才是一種最有價值的友誼」, 於是胡、韋兩人的情誼便於書信的往返過程中逐漸加溫。


然而,由於胡適當時已婚,故而在其留美期間,胡、韋雖相互欣賞對方,卻也只能維持朋友的關係,在愛慕與矜持之間,沉浸於相互的友誼與善意之中,這是使得胡適寫下了「我深感悵惘,寒風吹落了窗前所有的柳條,竟使我無法為一個遠去的朋友折柳道別,我甚至連照片都沒有拍一張。」短短文字是道出了胡適情不自禁的心衷。


比較有趣的是,在書中提及,韋蓮司的畫作極佳,然胡適卻是欠缺此方面欣賞評鑑的能力,而胡適文采斐然,詩作傲人,韋蓮司對此卻是外行,但兩者對於作品求新、求變的創作精神卻能彼此鼓舞,成為己身作品進步的動力,這種浸濡於雙方藝術修為的交誼可謂是友誼中的典範。


書中道出胡、韋友誼的可貴之處,
胡、韋二人的情誼並未隨時空的阻隔而趨淡,反倒是隨著歲月的推移更趨醇厚,胡適在歲月的遷移中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當韋蓮司對胡適的成就驚訝不已時,她寫信給胡適說:「許多事我以為需要多年的耕耘才能成功,你卻一年就完成了,看到你那明敏的心智,我高興極了!」,分享摯友的成就實乃溢於言表,讓人對彼此友誼的堅實盛讚不已。

胡適與韋蓮司的故事,讓人了解這世間的情愛除了「有情人終成眷屬」外,尚有「雖不成眷屬卻也一往情深」的典型,能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羅曼蒂克,在聚少離多的情況下,其憧憬與企盼終其一生未衰,這種情,有些殘,也有些慘,但它的淒美與幽豔卻是引人入勝,在滿溢書香的日子,始終充滿著灌溉枯萎心葉的陽光! 







Je fais des e-mails à tout allure
我全速發了e-mail(給你)

Tu me réponds « à toute à l’heure »

你回應我  請不要間斷

Tu mets du rouge sur ta figure

你羞紅了臉

Je mets du baume sur mon coeur

我放下了心

J’espère, j’espère, j’espère oh oui, j’espère

我希望  我希望  我希望  哦  對  我希望

C’est mon caractère mmmmm

 這是我的印記

J’espère

 我希望

Comme disait Yoko Ono

像傳說的那樣
 
Je vais essayer de retrouver ce mot

我試著重新找到一種言語

D’elle la seule chose qu’on partage en frères, en frères

只有我倆能夠分享

J’espère, j’espère, j’espère oh oui, j’espère

 我希望  我希望  我希望  哦  對  我希望

C’est mon caractère mmmmm

這是我的印記

J’espère

我希望

On a envie de faire l’amour

 我們多期望持續我們的愛啊

Mais les amours sont diluviennes

 但情愛無常  如此珍稀

Parsemées par le temps qui court

在短暫的生命中

Il n’y a pas d’amours qui tiennent

哪裡會有可預見的愛情

J’espère, j’espère, j’espère oh oui, j’espère

我希望  我希望  我希望  哦  對  我希望


  C’est mon caractère mmmmm
這是我的印記

J’espère

我希望

Comme disait Yoko Ono

 像傳說的那樣
 
Je vais essayer de retrouver ce mot

我試著重新找到一種言語

They are the only things we share, en frère

只有我倆能夠分享

J’espère, j’espère, j’espère oh oui, j’espère

 我希望  我希望  我希望  哦  對  我希望

C’est mon caractère mmmmm

這是我的印記

J’espère

我希望

Les étoiles qui fuient font la mesure

 有那麼多消失的星星

Des espèces qui disparaissent

數都數不清

J’espère, j’espère, j’espère oh oui, j’espère

 我希望  我希望  我希望  哦  對  我希望
 
C’est mon caractère mmmmm

 這是我的印記

J’espère
我希望



這是一部滿足商業性又具細膩情感的電影,姑且不論它能賺去多少喜歡浪漫情節的熱淚,就算撇開俊男美女跟義 大利優美的風景,光看老奶奶的演技詮釋就值回票價。蘇菲與維特對於婚前的義大利之旅充滿期待,女孩憧憬好山好水跟悠久的歷史;男人對於美食美酒感到興奮不已。兩個人在相左的意見上永遠都相敬如賓,從不爭執也懂得適時退讓。
維特利用這趟假期至他處參加葡萄酒拍賣會時,蘇菲到茱麗葉秘書群中當義工,她們負責回覆所有寫給茱麗葉的信。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卻不知道原來還可以寫信給這個悲劇女主角,而神奇的是,人們竟然 願意提筆把感情的困擾寫下來,然後期待有人能夠告知答案。
蘇菲無意間發現被夾在牆縫的信,五十年前到這裡習畫的英國女孩克萊兒也曾經求助過 茱麗葉的解答。她回信給克萊兒,支持她多年前心中被壓抑的想法。然後老克萊兒越過英吉利海狹在孫子查理的陪伴下重返舊時的回憶。
查理相當惱怒地怪罪蘇菲的做法,他不願意奶奶有任何機會感到傷心,蘇菲認為她只是在做對的事,認為真愛永遠不嫌晚。帥哥幾乎是第一眼就喜歡上美女,而美女雖然有未婚夫了也還是覺得小鹿亂撞。再次驗證浪漫的故事由好看的人來詮釋,的確是具有殺傷性和說服力。
劇情發展的細節大抵都能夠猜到大半;克萊兒在即將放棄時尋找時與羅倫佐重逢,蘇菲也跟查理墬入愛河。
這部電影值得一看的部份是其它隱約的表達。
維特喜歡美 食、熱衷工作,蘇菲的志願是一名記者、當個作家,前者熱情幽默;後者情感豐富,然而這兩個人都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只希望對方能聽見自己的說話。簡單來說就是個性不合;這個萬用的分手理由放諸四海皆準,只是維特因為不是主角所以會被醜化一點。
查理初始認為蘇菲只是個虛有外貌行事魯莽的女孩, 後來就拜倒在她的美麗跟文采底下;女孩一向希望自己的文章筆觸能被肯定,不管是在紐約客主編還是未婚夫甚至是查理的面前,維特就輸在他沒有用心去讀自己女朋友的想法。這也很明白的告誡我們,千萬要尊重而且關心另一半的長處,跟他們所看重的事物。
浪漫的愛情電影要能習慣超現實的安排,散場後不滿地質疑哪有人闊別五十年馬上就結婚,或是一封信塞在牆壁五十年還不會爛掉,那就千萬不要花錢進戲院了吧!
能夠相信浪漫這件事的存在,卻不迷信沈溺,是件幸福的事!